
介绍 Open Intents 框架
该框架旨在实现一个简单目标:为每个人提供 Intents,与每个人合作。
随着跨链意图成为以太坊未来互操作性的核心,解算器、互操作提供商和跨链构建者对即用型、协议无关功能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。
Intents 的崛起
如今的以太坊生态系统已自然形成多链格局。用户可以在 Arbitrum 上使用主流 DeFi 协议,在 Base 上体验新型去中心化社交网络,或在 Mode 上尝试 AI 智能体。索尼等科技巨头正在 OP Stack 上构建 Layer2,ZK Rollup 技术也在快速发展。以太坊成功实现了扩容,但用户在不同 Layer2 网络间转移资产的需求导致了体验的割裂与低效——这也催生了 Intents(意图) 的崛起。
Intents 的核心价值——以及其采用率持续攀升的原因——在于它带来的 革命性无缝用户体验。要让以太坊真正实现“单链化”体验,用户需要在 2 秒内完成跨链资产转移。Intents 技术赋予了这种能力:快速、无摩擦的跨链资产流转。用户只需声明意图(例如“将 Base 链上的 100 USDC 兑换为 Arbitrum 链上的 100 USDT”),专业化执行代理(即 Solver)便会自动完成操作。Solver 将处理所有复杂环节,包括寻找最优执行路径、完成交易结算,并承担终局性风险。
然而,对于新兴链而言,集成 Intents 并非易事。开发者需要说服现有协议认可其链的价值,这往往涉及漫长的业务拓展流程。若想自主运营 Solver,则需自建基础设施并承担结算、流动性再平衡等成本。总体而言,Solver 的流动性管理和资源整合仍是重大挑战。
尽管开发者持续探索 Intents 的创新路径,但从概念到落地仍困难重重。开发者不得不独自构建完整的 Intents 技术堆栈——从智能合约、结算层、Solver 集成到用户界面,每个环节都需要亲力亲为。
以太坊生态的繁荣始终源于协作创新。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在 Intents 基础设施层面实现共建共享,是否能大幅降低采用门槛,推动技术规模化?